jiangjun11 |
2009-01-21 10:40 |
中国足球第N次上路
搜肠刮肚,语言贫乏,更准确地说是,感觉迟钝。没有必要再痛心疾首,也没有能力高瞻远瞩。不能改变的永远还是那样的面貌,恍惚之间,我们自己在被改变着,与中国足球之间的千丝万缕挥刀难断。大家宣泄一番之后心里也痛快不得,好在眼前的局面决不陌生,很快就会过去。我们一直痛恨所谓的“出线足球”,彼此警告不要急功近利,但现实之中倾注热情最多的还是每一次对于虚妄目标的冲击,自觉不自觉之间还是用冲击大赛的周期来划定中国足球的前进轨迹。被淘汰当然就是失败,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谈论运气的问题完全是自欺欺人。因为有前一场的失利,心里早有了准备,因此总想理智起来,试着仔细在记忆中搜寻有关中国足球在悄然进步的蛛丝马迹,结果是失败的。 掰着手指头从1982年开始,惨败之后我们不停地重新上路,计算次数已经没有意义。1997年,在金州,看似因缘具足的中国队在几万人组成的旗海和歌声浪潮中有正常的发挥,千夫所指,万民皆怨。那还不是一个网络的时代,足球在极端的时刻会成为全民唯一的话题,每个人都会义正词严,把中国足球逼到角落里。我甚至很怀念那样的年代,因为会有人站出来为你编织一个理由试图平息你心中的怒火,当然也想让坐在火山口上的人有机会逃离。“二流论”不高级,抛出的时机欠考虑,但至少信息在流动,全社会有一种一起用责难或者是问责的方式参与到中国足球的发展之中的感觉。王俊生面对逼其下课的尖刻问题,不自然的笑容和原则性极强的答案虽然一再遭人诟病,但至少他在面对公众。自那之后,我们还在重大失利之后有这样的机会用有形的方式去探知中国足球自身的态度吗?网络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自由和空间,社会情绪宣泄已经多样化和群体视野之中的完全个性化,我们可以轻易地将我们心目中的罪人骂得体无完肤,他们的名字会有无数种的恶意演绎,可是喧嚣之后,也就认真不起来了,中国足球早就成为了被戏谑的对象,可以认认真真地骂,但完全没有必要认认真真地去做,看看笑话就好了。 此次失败之后,大家情不自禁地都会慨叹,还要再等上四年。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四年一次的世界杯预选赛是对中国足球最好的检验,想超脱根本不可能,就是这样的现实。如果以2014年巴西世界杯为目标的话,我们是又一次重新上路了。而仅仅是以世界杯为目标的话,这样的重新上路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吗?可是又有什么动力让未来中国足球的参与者向自己开刀呢?谢亚龙的继任者难道就会超然地将出线置之度外,转而寻求中国足球基石的建设吗?体育界乃至全社会也绝没有持久的耐心和信念去推进中国足球的机制变革,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看似催促着中国足球要自我惊醒,其实反倒印证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对于改变没有信心、没有动力,不改变还可以生存,只要能生存就会有利益。社会虽然一再唾弃,但是从来没有坚决放弃,这就是中国足球生存的现实环境。即使再一次失利,哪怕比现在输得还要惨烈,我们照样看不到变革的迹象,一切如常。只要没有人站出来认认真真地告诉我们,这一次冲击道路上到底有哪些波折和失误,那就意味着大家还会按照以往的方式来维护这个局,一切还会按照它自身的规律继续演绎下去。我们也就准备好第N+1重新上路吧,也许结局早已注定。 |
|